各学院:
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和美有关合作方承办。竞赛为教育部榜单赛项。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致力于搭建跨文化共创平台,深化两国人文交流,通过融合中美文化视角与跨界合作,鼓励青年创客以首创精神为核心,共同开发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原型。大赛不仅强调开源共享文化、引导创意向实际应用转化,更推动两国青年关注人类未来福祉,促进中美创客文化与生态的共同建设,助力青年创客社区和众创空间环境优化,培育青年创客成长成才,最终实现创新方案的分享与合作行动。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探索韧性社区、环境教育、低碳环保、食物系统、 危机应对、公共卫生、健康福祉、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绿色交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机遇,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作品。鼓励参赛选手应对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智化转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按照大赛赛程及学校的统一安排,现决定组织该项大赛的校内选拔赛,选拔出优秀人才参加2025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南京分赛区赛。请各学院组织学生积极报名参赛。
一、参赛对象及报名要求
东南大学在校生均可报名,专业、年级不限。鼓励中、美(留学生)两国选手联合组队。
(1)以团队形式报名时,团队总人数1-5人,但不得超过5人(含领队),领队为团队的联系人和代表(队长)。
(2)鼓励中、美(留学生)两国选手联合组队。
(3)一旦报名,成员均不可更换(国赛)。
(4)一名参赛者只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与到一个项目之中。
(5)请报名参赛队队长(领队)加入校赛工作服务QQ群(群号:929320112),后续事宜将在QQ群通知。
二、参赛作品要求
(1)大赛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倡导参与者参赛者关注社区、教育、环保、 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未来思维和设计创新,运用前沿科技和开源工具,打造兼具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原型”。鼓励参赛选手应对人工智能的新趋势,开发前瞻性解决方案,推进社会数智化转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2)创新性要求:大赛注重创客精神,鼓励创新与原创。作品需解决未被充分探索的问题或提出全新解决方案,不能与往届作品或市场现有方案重复。参赛项目须为团队近一年内新创作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能清晰展示分赛区线下选拔赛过程中团队或个人的工作量及进步,提交的作品须在社会及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参赛作品须是在参加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之前和期间未经商业化、产品未量产及销售、未获得商业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等投资性的资助、奖励、借贷或股权性投资)、未获得政府政策性投资。分赛区选拔推荐参加总决赛的团队应未进入过往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应未获得往届其他教育部赛事白名单赛事的省级(含)以上奖项。大赛工作组和各分赛区选拔赛承办单位将严格对参赛作品进行创新性检索,如发现不符合竞赛规则的作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3)作品呈现要求:参赛者需要在分赛区选拔赛阶段完成作品设计工作,制作出可演示的产品原型,且能够充分证明作品的主要工作量是由团队或个人可以完成的,而非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多年研究成果。作品原型应呈现出可实现的社会创新或技术创新功能。鼓励所展示原型基于开源软件或依托开放标准的软件及技术,使用通用硬件平台,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呈现。鼓励团队展示项目迭代过程(如设计草图、过程方案),而非仅呈现最终成果。最终参加决赛的原型或者模型应尺度恰当,适合在比赛场地展示、组装和搬运。从分赛区预选赛晋级决赛的团队,需要在决赛阶段完成针对产品原型的改进、升级和测试等工作。
(4)技术平台要求:参赛作品应采用可开源的技术,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技术平台和使用相应的工具和设备。
三、知识产权要求
(1)参赛作品须是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如创新成果涉及 到相关专利,参赛者须是第一作者),不能是依托于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已有的技术成果。如果参赛作品直接或间接使用到参赛者所属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利或还未确权和公开的技术成果,必须明确声明,并获得专利权人或者主管领导的书面授权。
(2)参赛者必须保证作品的原创性,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 且内容符合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参赛者同意对因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而导致的请求和索赔负全部责任,并保护比赛的主办方、承办方及其代理人并为其辩解,使其不受任何损失赔偿的请求或追诉。
(3)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但应适当兼顾到竞赛主办和承办单位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为大赛主办单位,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清华大学、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和美有关合作方作为大赛承办单位,拥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永久免费使用本届参赛作品进行演示、部分或全部出版的权利(不涉及技术细节),大赛承办单位的其他全资子公司也拥有上述权利。如果大赛承办单位以其它目的使用参赛作品,需与参赛团队协商,经参赛团队同意后,签署有关对参赛作品使用的协议。
(4)在可适用的法律允许范围内,大赛工作组保留本规则的最终解释权。
四、评审标准
评选标准 | 参考评价 | 权衡 |
1.首创精神与创新突破 | 创意独特性:作品是否提供了与现有产品明显不同的新思路或解决方案 问题新颖性:是否发现了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或为常见问题提供了创新角度 跨界融合度:创客团队是否结合了不同专业背景(如工程+设计)和跨文化视角 精简原型化:是否专注于核心创新点,而非过度开发商业 功能或包 | 40% |
2.问题导向与社会价值 | 需求明确性:是否针对明确具体的现实问题,有具体需求或痛点 解决有效性:解决方案是否能直接解决所述问题,效果是否可测量 议题相关性:是否针对可持续发展等中美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 受益范围性:解决方案能惠及的人群规模,对特定群体改善程度如何 | 30% |
3.技术实现与产品完整 | 功能可用性:原型是否具备关键功能,能否进行实际演示并完成核心任务 技术适当性:所选技术路径是否恰当,难度与创新是否平衡 体验友好性:作品是否能轻松理解和交互,界面与体验是否直观友好 完善可能性:有无明确的迭代计划,是否具备扩展潜力 | 20% |
4.团队协作与开源共享 | 合作实效性:中美团队成员是否有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各 自优势 过程透明度:是否详细记录了创作过程、遇到的挑战及解 决方法 资源开放度:技术文档、代码、设计文件是否以开源方式 提供并组织良好 社区互动度:团队是否积极收集社区意见,促进项目的开发和完善 | 10% |
五、竞赛奖励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决赛(国赛)将严格按照评审规则对项目作品进行评审,并确定获奖团队:
10个一等奖项目奖励(排名第1~第10),一等奖证书及奖金人民币各1.5万元。
20个二等奖项目奖励(排名第11~第30),二等奖证书及奖金人民币各8000元。
24个三等奖项目奖励(第一轮每组排名第6~第9),三等奖证书。
其他决赛入围项目都将获得决赛工作组颁发的优秀奖证书。大赛设立中美联合组队项目奖项2项,按中美联合组队团队的得分排名顺序,为第一名颁发“中美青年合作优胜奖”证书,其他团队颁发“中美青年合作奖”证书。
入围决赛并获奖的本科生团队还可根据《东南大学本科生课外研学学分认定办法》认定相应的学分。
六、校内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报名时间:2025年5月6日至2025年6月5号
竞赛时间:2025年6月7日
报名网址:教务处—办事平台—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
竞赛QQ交流群:929320112(资料及赛事发布)
联系人:项老师(15298362508)
东南大学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组委会
202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