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文化素质教育
 
 
 
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的精彩演讲
2020-12-08

 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的精彩演讲

     2020年12月1日晚18:30,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著名专家,现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流行病学会理事、国际流行病学协会(IEA)会员、北京市宣武区第十二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汪宁教授莅临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HIV/AIDS的科学认识与应对”的精彩演讲。当天正值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同学们不惧严寒,早早地就已经等在了报告厅,恭候汪教授的到来。

    本场讲座是由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公共卫生学院团委承协办的2020年东南大学“信仰公开课”制度自信教育专场讲座,也是“2020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之初识东南”系列名家高层演讲的第十七场讲座。

讲座伊始,汪教授向同学们介绍到: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艾滋病病毒不等同于艾滋病,它是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可以研究的,而艾滋病则不同,它需要专门的医学生或者医学人士才能开展研究。汪教授表示:彻底研究清楚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不仅利国利民,还能促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紧接着,汪教授围绕着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这两个方面,从六个问题出发,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艾滋病的最初的5年

    汪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说:上世纪,在美国加州,一些同性恋医生发现自己的性伙伴出现了一些他们那个年龄段或者是健康人绝对不会有的非常奇怪的疾病症状,有了这些症状的病人免疫功能极其低下,只能在无助中死去。由于早期只有个别的非同性恋医生零星报告了这类病例,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医生都报告了这类病例,尤其是在洛杉矶,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次报告了这一疾病。

     随即,汪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艾滋病的最初五年的相关情况:

   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传播(1981)  

 艾滋病在异性性行为人群传播、在注射吸毒人群传播(1982)  

 艾滋病在婴幼儿中发现(1983),通过母婴途径传播(1983)  

 艾滋病通过输血液制品、输血途径传播(1982)  

 找到了艾滋病的病原体:HIV(1983)  

   认识了艾滋病的潜伏期和自然病程(1985)   

汪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几位对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分离和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包括法国科学家巴尔-西诺西、蒙塔尼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罗。

    汪教授说道: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一种潜伏期和传染期长、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而且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HIV感染实验室诊断

    汪教授介绍道:HIV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抗体的方法,二是核酸的方法。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IV,我们可以通过诊断其体内是否存在病毒免疫反应物——HIV抗体IgG / IgM;也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内是否含有病毒或者病毒的成分,包括HIV抗原(蛋白)、HIV核酸(RNA/DNA)和HIV颗粒(分离培养)。

    在介绍过程中,汪教授还为我们讲解了艾滋病窗口期的相关知识。他说道:窗口期就是患者已感染HIV,体内还没产生足够量可测量的HIV感染性标志物,但已具有传染性的一段时期。窗口期一般为HIV核酸检测 1 周,HIV抗原检测 2 周,HIV抗体检测 3 周。


HIV及其高变异特征

    HIV进入人体后,专门攻击CD4淋巴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可以在淋巴细胞中生存并进行繁殖,然后从细胞中出来侵犯新的细胞。 HIV的核酸与人的CD4淋巴细胞核酸结合,使机体无法清除病毒,但通过治疗可使机体内的病毒数量大大减少。

 同时,HIV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和重组率。HIV高度的突变率和重组率使其具有遗传多样性,如HIV-1 M 是全球HIV流行的主要亚型,它有超过7千万的感染患者。


艾滋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2019年,全球约有170万人新感染HIV,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成人HIV新发感染有62%发生在重点人群及其性伴侣。通过分析2019年全球HIV新感染病例人群分布情况和2016-2019年全球HIV感染重点人群的HIV检测和感染状态知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全球MSM人群HIV疫情严峻。研究表明,全球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维持在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而自2005年起全球艾滋病死亡率持续下降。

    紧接着,汪教授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艾滋病疫情在全球的位置:按每10万人口存活总数、新感染数、死亡数三个指标,将全球 188 个国家分成10个流行水平,中国均排在第8类,属于低流行水平;全球存活HIV/AIDS约 3800万人,75% 集中在 15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

    随后,汪教授告诉同学们:性传播持续为最主要传播途径。2019年报告151250例性传播占97.1%,其中:异性传播73.8%,同性性传播23.3%。

    在我国,部分地区高危人群HIV感染率较高。如以我国的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为主的部分地区,有65/303个吸毒者哨点HIV感染率大于或者等于5%;同样是主要在这两个区域,有37/520个FSW哨点HIV感染率大于或者等于1%;而在东部地区,则大约有69/108个MSM哨点HIV感染率大于或者等于5%。

    汪教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2019年我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情况:据估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129万,全人群感染率约为 9.3/万,当年新发感染者为8.0万。


艾滋病对个体健康的危害

   HIV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体液和组织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眼泪、唾液、尿等。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最高;其他体液,包括唾液、眼泪等的含量都很少,尚不足以构成传染。HIV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低于乙肝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同时,HIV在体液中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其传播途径,即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入含HIV的血液及制品等)和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这三条传播途径。


 近五年的艾滋病相关进展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2014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中提出了“90-90-90”(90%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自身知情;90%知情的携带者获得治疗;90%接受治疗的人体内病毒收到抑制)抗病毒治疗目标和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愿景(全球每年HIV新发感染降至20万以下,AISD相关死亡降至15万以下)。目前,三个90%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提问环节

    在提问环节,汪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告诉同学们:艾滋病患者

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差的。他们的睡眠质量并不好,饱受噩梦的折磨;同时,艾滋病患者也会出现一些皮肤症状,比如淡红色散在的皮疹,有的患者会因此而心理崩溃,甚至选择轻生。

    汪教授表示,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携手共进,摒弃歧视,关心和鼓励艾滋病患者,让他们能够重拾与病魔斗争的信心与希望。

    最后,汪教授寄语东大学子要在艾滋病防控中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青年人的努力。



 

处室电话: 办事厅52090218,教务科52090226,学籍科52090227,教研科52090220,实践科52090233,>更多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教务处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