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文化素质教育
 
 
 
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的背后——中国科学社与南京现代科学的启蒙
2020-10-20

 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的背后

 ——中国科学社与南京现代科学的启蒙

 ——记顾金亮教授精彩演讲


       2020年10月16日(周五)晚19:00,人文大讲堂J3-105迎来了现任金陵科技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顾金亮教授。顾金亮教授曾任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其著作《(科学的南京)校注》曾获南京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顾教授曾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工作多年,对近现代中国尤其是东南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的科学史有独到研究。在秋意正浓的金陵黄昏,数百位东大学子乘兴而来,与顾金亮教授一起探寻中国科学社与东南大学的涵泳逸事。

       讲座伊始,顾金亮教授以明孝陵的两张照片作引,将金陵旧事娓娓道来。今天的明孝陵有“最美的秋天在石象路,最阴凉的夏天在陵园大道”之盛赞,可在百年之前,南京的人文形貌与此大有不同。顾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清末明孝陵神道上的石象路之景。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这些老照片已然灰白,我们却仍旧可以从中窥得昔日明孝陵芳草萋萋的破败光景。顾金亮教授告诉大家,金陵城巨变背后的推手,正是今日讲座的主角——中国科学社。


一、无心插柳柳成荫——庚款留学计划造就中国第一批“赛先生”

       中国科学社的发源,还要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庚子赔款说起。庚子年之时,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次年,李鸿章与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大厦将倾,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人向美国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退还一部分庚款,用于中国的教育,让中国派学生去美国学习,以改变中国的“仇洋”现状。

       以此为契机,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开始招考赴美留学生。第一次招考,学校共遴选了630人参加考试,最终入选47人,加上3名贵胄子弟,共计50人赴美,而这其中就有与中国科学社密切相关的梅贻琦、王进、金邦正等举足轻重的大师巨匠,第二次招考后赴美的又不乏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饮誉中国科学界的人物。这批靠着庚子赔款留学海外的学子,后来大都学有所成,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们的学术成果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甚至可称得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中华之崛起。


二、风雨如磐喑故园——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成立

       庚款留学计划之后,大量学生心潮澎湃、踌躇满志,携一番书生意气远渡重洋,渴望学成归来后为国效力、挥斥方遒。而说到中国科学社的成立,还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绮色佳。绮色佳(Ithaca)是美国纽约州手指湖地区的一个美丽小镇,与中国科学社创始成员密切相关的康奈尔大学就坐落在这里。随着清末庚款留美计划的实施,康奈尔大学校园里的中国留美学生不断增加。辛亥革命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祖国风云,一日千里,留学生们归心似箭,满腔报国情怀无处施展。“身为留学生,我们该怎样救中国?”这个问题萦绕在每一个异乡学子的心头。1914年6月,赵元任、任鸿隽、杨杏佛等学生集会,会间有人提出以办科学杂志的形式为祖国发展贡献微薄之力,而这个科学杂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科学》月刊。

       尽管《科学》月刊名气远扬,但荣光背后却是艰辛备尝。中国科学社创社初期,资金短缺、人力匮乏,但许多中国科学社的社员们坚守科学报国的信念,筚路蓝缕,传播科学火种,才铸就了科学之火激情燃烧的伟大时代。


三、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中国科学社在南京的光辉岁月

       自1915年始,庚款留学生陆续回国。作为当时的高等教育重地,南京成为许多社员选择职业生涯的起点。过探先、周仁、张准、钱崇澍、邹秉文等人先后来到南京任教,群贤毕至,一时称盛。从过探先住所,到南高小屋,再到城北大仓园,中国科学社南京社所几经变迁,最终坐落于成贤街文德里一个幽静的庭院里,门前小池如镜、杨柳拂水,从此这里大师云集、盛甲全国,为南京留下了深深的科学烙印。从科学普及到创立研究机构,从推动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科学社迁到南京之后,社员们终日乾乾,求实求真,将科学之精神镌刻于心,让科学探索的跫音自南京传向全国,实现社会与科学的共振。

       东南大学也因中国科学社的蓬勃发展而获裨益良多。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汇集了中国科学社众多科学巨匠,他们义无反顾地帮助东南大学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潜心潜气。如果说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发源地,那么中国科学社则是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实验场。如果说东南大学的无线电专业是中国无线电事业的领头军,那么中国科学社则是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的奠基者。

       在中国科学社和东南大学的强强合作下,二者互助共赢,中国科学社蓬勃发展的同时,东南大学的教育事业也欣欣向荣。茅以升说:“东大寓文理、农、工、商、教育于一体,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意义深远”,因此,当时到东南大学工作是一流学者的荣耀,“孔雀东南飞”的浪潮席卷全国。后来,梁和钧在《记北大(东大附)》以“东大以科学名世”赞誉东大,温家宝总理也曾经为东大题词——“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回望本场讲座主题,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背后的深意已不言而喻,正是中国科学社成就了东南大学的科学日新,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共同点燃了中国的科学炬火。

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南京的科学精神

       顾金亮教授说,“文学”与“科学”是南京文化的两翼,如果文学是“颜值”,那么科学就是“内涵”,南京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之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南京取得成就;药学家葛洪是名副其实的古代“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利玛窦与徐光启于南京相识,为明末的中西文化交流增添“科学”亮色;在现代,李约瑟曾多次盘桓南京,最终成为南京女婿;1928年,中国科学社作别南京,4年后对南京怀有眷眷之情的同仁专门为南京出了一份极为系统的科学检测报告,称作《科学的南京》。以人文著称且带伤感气质的南京,总是在时代大潮的变迁中踩上科学的节拍,而种种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科学社。

       一百多年后,岁月变迁,历史蔓延,当我们回望昔日的中国科学社,仍然为其精神而热泪盈眶。“格物致知,利用厚生”的宗旨,“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的社歌,这些都是中国科学社存在过的真切痕迹。作为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留下的脚印历久弥新,开启了中国科学飞速发展的序章。

       中国科学社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走来,雨打风吹去,于1960年解散。在这半世纪的风雨沧桑中,其间有12年以南京为中心。中国科学社与东南大学联袂开创了科教融合的传奇,也成就了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的美誉。顾金亮教授感慨道,中国科学社的身影虽然已经远去,但其科学精神如遗传基因一般,在东南大学和南京的城市文化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顾金亮教授期望以此讲座向先贤致敬,并希望东大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创造东南大学新的历史,书写东南大学新的辉煌。


 文稿:高  瑞

 摄影:何凯茵

编辑:徐风景

审核:黄茜雯


 

处室电话: 办事厅52090218,教务科52090226,学籍科52090227,教研科52090220,实践科52090233,>更多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教务处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