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文化素质教育
 
 
 
从健康到幸福——基于传统文化的品质提升课:记著名中医专家王长松教授精彩演讲
2019-04-04

从健康到幸福——基于传统文化的品质提升课

——记著名中医专家王长松教授精彩演讲

2019年3月18日晚6:30,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教授莅临东南大学J3-105人文大讲堂,为大家们带来了题为“从健康到幸福——基于传统文化的品质提升课”的精彩演讲。

本场讲座由教务处、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活动的第二场讲座。没到六点,教学楼前就已排起了长龙,众多学子慕名而来,都想一览专家风采。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老师也莅临现场,各院系师生近300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大家好”的问候作为开场,平易近人的形象瞬间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紧接着他向大家解释道,“大家好”绝非一句寒暄语,事实上其间蕴含着两层含义:作为医生,他希望大家身体健康;作为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幸福。由此,王教授引出本场讲座的两个关键词——“健康”与“幸福”。

健康

首先,王教授从对健康的定义说起,指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王教授强调,健康和疾病之间有很长一段灰色地带,而这灰色地带便正是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的减退,但没有达到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数据表明,世界上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精神紧张、长期不良情绪等,症状包括疲劳、虚弱、情绪改变、肌肉酸痛、头晕、头痛、睡眠紊乱等。亚健康的危害很大,可能影响心理及身体功能,影响工作及生活,造成社交障碍,长期不能纠正的亚健康状态,可发展为慢性疾病,诱发急性重大疾病,甚至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亚健康的治疗原则以日常生活干预为主,症状严重者可进行对症治疗。

实用的健康自查标准

①吃——三餐时间到,就会有食欲

②喝——渴了就喝水,喝了能解渴;

③拉——每天便一次,黄软如香蕉;

④撒——小便很顺畅,次和量正常;

⑤睡——睡得快、睡得香,次日精力好;

⑥手脚暖和,心情愉快。

接着,王教授抛出问题 “健康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王教授强调,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拥有时不觉得珍贵,甚至熟视无睹,失去时才后悔莫及,惊慌失措,作为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幸福的基础。他指出,美国的哈比博士曾经写了“1000000”这样的一串数字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后面的一串“0”分别代表事业、金钱、地位、权力、家庭、房子等。如果有一天不小心少了几个“0”,对我们的影响当然会很大。可是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就还可以获得更多的“0”,相反,如果不注重健康,代表我们健康的“1”没有了,那么剩下的一切皆为泡影,因此不要等到自己的那个“1”失去了,再悔不当初,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关心自己的健康。

随后,王教授提出小结,呼吁大家珍惜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用好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愉悦心情、充足睡眠),及时调整生活起居,有问题及时就医,亚健康调理选择中医。

幸福

在中场休息阶段,王教授带领大家闭目养神,吸气呼气,设想自己在温暖的沙滩上,享受温暖阳光,海浪声声,海鸥翱翔,从而使身心彻底放松。中场休息结束后,王教授告诉大家这种调节方式正是一种测试,检验大家是否能在特定时间静下心来,同时这也是判断幸福的重要基础,只有平静宁和,忘记自我,才能获得幸福感。

由于幸福概念的抽象性,很难用一段话完整概括幸福的内涵。王教授认为,大致可以这样对幸福下一个定义: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的心理情绪。幸福就是美好愿望的达成。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总而言之,幸福具有以下特征:①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②这种体验可以由客观事件诱发③幸福的感觉是愉快、舒适、满足、充实的④幸福的感觉是相对稳定而持久的⑤幸福具有长远意义。由此,王教授总结出了幸福第一定律:幸福=快乐+意义,幸福=现在的快乐+未来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树立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行动,并享受幸福的过程,如此,在过程中我们也即享受到了幸福的人生。

那么幸福要到哪里去寻找?王教授当场高歌一曲《幸福在哪里》,指出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艰苦的劳动里、在辛勤的耕耘中、在知识的宝库里。他引用《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时指出,忘我就是幸福的标准状态,工作着是最美丽的。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所说“忘我”与积极心理学概念“心流”(flow)是同一意思,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时,完全感觉不到周遭的环境和时间的流逝,不愿被打扰,体会到一种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如同一股温暖的热流在心中流动,此刻的活动效率也达到了顶峰。当然心流(忘我)并非等同于幸福,只有处于有意义的心流中才是幸福,即幸福=心流+意义,此即为幸福第二定律。

王教授强调,幸福可以通过内修而获得,人生就是不断内修、提升自我、实现使命、感悟幸福的过程。寻找幸福,我们需要发掘生活和工作的乐趣,意义是可以发掘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能选择,从事你热爱的职业,如果不能,就去热爱你从事的职业;同时,寻找幸福,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求幸福的智慧,儒家思想是重德文化,强调修身,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道家思想顺应自然,强调养性、降低欲望,佛教则讲究禅悟、修行,最终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学乐三境界。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涉及到的问题种类丰富多样,王院士耐心而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更邀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成员上台和大家见面,他畅想了东南大学幸福课的构建,鼓励大家多多咨询中医问题。最后动情的一句“我们不仅要为大家开一门课,还要为大家的健康幸福做出贡献”更是为讲座画上完美的句号。

文案:陈睿毅

编辑:谷慧静

摄影:吴宇峥

 

 

处室电话: 办事厅52090218,教务科52090226,学籍科52090227,教研科52090220,实践科52090233,>更多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教务处  [网站管理]